凯时国际注册登录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 话:
  • 手 机:
  • 联 系人:
  • 邮 编:
  • 地 址:
【一周艺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在屈大均心目中广东就是
发布时间:2024-05-19 16:08

  民族风情与审美中心轮组配轴承园林锯径向当量静载荷诗有七德屈大均凯时kb88现金开户螺旋线叶片出口角谈起岭南文化,屈大均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诗人,在岭南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位列“岭南三大家”之首。同时他又是坚强不屈的抗清志士,气节深受后人敬仰。在他的身上,凝聚着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

  5月25日下午,第十一场“岭南文化新讲”在广州楠枫书院开讲。活动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先生主讲,带领听众深入屈大均的经历和作品当中,探究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命张力与文化贡献。

  屈大均明崇祯三年(1630年)生于广州番禺。他14岁那年,正逢甲申之变,清军入关,各地抗清形势风起云涌。但此后数年里,他的老师陈邦彦抗清失败遇害,父亲去世,广州再度被清军攻占。为了避祸,清顺治七年(1650年),他选择了“逃禅”,到番禺海云寺出家为僧。

  屈大均的“逃禅”,在“死”和“生”之间充满了辩证的张力。他内心仍是儒家底色,而且他自认屈原之后,满怀救亡之志。顺治十三年(1656年),为了寻找流放东北的抗清志士函可和尚,屈大均走出广东,踏上云游四海的旅途。

  他到南京,拜谒了明孝陵;在北京,他登上景山祭奠崇祯帝;特地赶赴山东,只为拜访一位崇祯帝的乐师;在廊坊,他又拜祭了抵御外族的晋朝名将刘琨……从他踏过的足迹里,留下的诗句里,不难看出他内心深处的血性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

  很多广东人其实不太愿意出省,而屈大均却是个例外。植根岭南,心系中华,这是屈大均的文化自觉,是他生命张力的又一体现。

  屈大均不仅以诗文追念故国,更亲身投入抗清斗争。他少时拜陈邦彦为师,既读经书,也随老师历练沙场。出家为僧期间,他仍坚持攻读兵书。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他又赶赴广西投入吴三桂军中。后因对吴三桂失望,加之复明无望,心灰意冷的屈大均辞去军职,回到家乡广东。

  屈大均的从军经历,是他人格与文格浑然一体的体现,在天崩地解的世态之下尤为难得。这一文一武之间的张力,也是屈大均人格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大均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广东新语》《广东文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等等。其中《广东新语》是他的传世之作。

  《广东新语》全书共二十八卷,每卷述事物一类,即所谓一“语”,如“山语”“水语”“诗语”“文语”等等。其内容包括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方方面面的资料,是一部有关广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史料价值甚高。

  同时,《广东新语》又不只是一部工具书,在山河易代之际,它更承载了屈大均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岭南情结。

  屈大均生于斯,长于斯,对岭南大地充满热爱与敬意,对岭南文化充满自信和底气。他编写《广东新语》《广东文集》《广东文选》等著作,都是为了让广东以外的人更好地了解广东。

  他在《广东新语》里写道,从广东之内其实可以看到广东之外。他心目中的岭南文化,不是“岭南的文化”,而是在岭南成长起来的,与中原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基因。这是一种很纵深的历史感,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屈大均的文学史定位应该如何看待?从横向看,他是清初有全国影响力的一位大诗人,这是当时学界权威人士沈德潜、王士禛等人一致认可的。若只将他视为广东诗人,其实是不到位的。从纵向看,屈大均是两千年来岭南文学的一面旗帜,张九龄之后就是屈大均,再无人能出其右者。因此,研究岭南文化,屈大均注定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屈大均的精神遗产,对于当前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文化强省建设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深深植根于岭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土壤,我们是有这个底气的。在屈大均心目中,广东就是文化强省。另一方面,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屈大均高度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文化脉络。

Copyright 2017 凯时国际注册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